讀書筆記

2012-05-11 18:36:14   来自: Wang_To_Fly 

   輸出自由民主市場,這是西方國家進行文明傳播與推廣的一種慣常方式。然而這種方法並不是萬能良方,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這種文明輸出激化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在《起火的世界》一書中作者蔡愛眉從種族仇恨這個角度入手剖析了該種發展方式所造成的動蕩,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對策。 
   
   閱讀該書後我有所啟發,也有所疑問,我將嘗試用一些既有的政治學理論來解釋書中的問題,並針對當下國際環境的紛擾進行相關評論。 
   
   書的第一部份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與經濟之間的關係。作者通過對東南亞的華人、拉美的白人、俄羅斯的猶太人、非洲的白人、印度人、西亞人以及非洲各國內自身的少數族群等族群與社會中的多數族群分析,認為全球化的影響並未將財富均勻的分配,而是集中到一部份的階級手中,而恰恰有時就是少數族群。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裙帶資本主義、腐敗、歷史遺留等,全球化所帶來的市場強化了這些因素的作用。華人、猶太人與印度人、西亞人的勤勞、經商的基因被重新激發,並通過政治變化中的黑暗處以及既有資本。而白人與本土菁英則更多的是通過歷史的遺留資本、前殖民者的扶植。總之都造成了族群與財富、地位的分化。 
   
   市場導致的貧富分化與種族身份重合,使得財富的擁有者被貼上了種族的標籤。拉美縱使因為混血以及因此帶來的種族身份流動性而種族因素不明顯,但這很大程度是基於多年來的灌輸,白人與非白人之間界線淡化的同時非白人的自認低人一等所導致。 
   
   這種財富與種族的因素相結合後,使得多數族群成為了貧窮階級。雖然全球化仍可以帶給他們一些發展,但更多的是看到與少數族群間巨大的財富差距,並隨之帶來心中的剝奪感、忌妒感、不安全感。這些感覺與政治上的民主相結合後,無窮的政治能量便隨之爆發。在書的第二部份便分析了全球化的政治後果。 
   
   「在存在著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的國家裡,民主不是強化市場效益和致富效果,而是導向強大的種族民族主義、反市場的壓力,並慣常地招致私產充公、社會動盪、強權彈壓和暴力相向」[ [美]蔡愛眉 起火的世界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p20]。作者在第二部份繼續針對以上國家或地區進行討論(增加了歐洲一些問題的分析)。通過「民主」多數族群將經濟上的怨恨發洩,矛頭直指少數族群,進行大規模的國有化,政治上的主人翁感與經濟上的奴隸感相互失衡。這種運動並不是因為共產主義,而是因為一種民怨的暴發,經過政治的民主迅速能量釋放,而這導致了對之前所說的市場發展的倒退。市場與民主再這裏產生的一組矛盾。 
   
   而我們之前提到的裙帶資本主義,使得政治上的菁英與經濟上占優的少數族群之間的勾結再一次造成民主的倒退。另外,少數族群離開、資本外逃,加上國際社會的措施,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更加困頓。這種混亂相互依賴往復循環。 
   
   在第三部份中,作者討論相關現象在西方的情況以及種族民族主義現象,同時對未來進行了一番展望並提出了自己的對策。 
   
   作者認為西方種族衝突問題和非西方不同,優勢的族群恰好是多數群體,並且不斷強化。而且西方的種族問題相對於非西方也要緩和很多。但是西方的市場與民主的發展是漸進的,因而很多問題得以緩和,並擁有豐富的經驗。同時西方國家的財富再分配措施的完善,給該問題提供了制度上的緩和。並且西方社會提供了較多社會流動機會。相對於非西方種族於階級的重疊,西方彰顯了種族與階級之間的張力,並且形成越來越多的跨種族認同。經濟上西方也要相對共同富裕。西方的衝突固然存在,但往往是微觀的。 
   
   作者特別提到中東問題,認為中東的相關問題呈現區域性。中東少有民主化,多為世襲精英的高壓統治。中東的經濟壓力雖不通過民主來釋放,但是中東的宗教因素使得平民主義的煽動性活動仍能展開。另外作者還提到了全球範圍內的反美主義,並試圖分析原因。 
   
   最後作者對未來的解決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對策。作者揭示了後殖民時代的資本主義的種族偏向性。要解決相關問題,美國等發達國家必須反思相關政策的思路,停止單邊的思維,考慮到各國間發展情況的差異。至於解決方案,作者提出了諸如建設法治、均等機會、全民入股、穩定社會等方法。其中作者提到的一個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提到的新所有權計劃──將法外經營整合到正式的財產系統中,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在經濟改革初期增量改革的方法。同時,發達的國家要擺脫偽善的民主,佔優勢的族群也應該從道德上自我約束避免激化矛盾。 
   
   根據西方的傳統的發展理論,西方國家往往從經濟入手,認為通過市場帶來的經濟發展,現代化就可以順水推舟般完成。往往推崇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經濟發展就可以隨之帶來政治穩定,而加上民主制度的輸出,現代化就可以像在流水線上生產一樣,模式固定而且高效。(諷刺的是這種來源於二戰後的國際政治要求與後殖民時代問題的理論,很大程度上與其對抗的共產主義信奉的馬克思主義重合,簡而言之就是也信奉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關於這種發展理論,現在已經遭到很多批駁。比如亨廷頓對於變化社會中政治秩序的描述、政治文化研究的發展、依附論等理論。而在《起火的世界》中所描述的這種現象,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發展主義留下的餘毒。發展主義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這種市場、政制的粗略輸出,而今天它的負面效應假借著新的種族主義造成了比發展更為棘手的問題。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如果從源於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理論去分析,這些現象不難解釋。首先在國內層面,書中提到的國家中的少數族群往往佔據著資本上的絕對優勢。尤其是在後殖民時代,這些族群倚賴著殖民者獲得的土地、資本,使得他們在殖民者撤離後自然而然的接管了經濟上的強勢,而政治上的強勢由於民主的輸入未能接管。另外一些族群擁有歷史上一直延襲的經濟實力。這甚至可以延展到美國的白人階層。這種原始資本上的差距,使得市場導入時各族群之間的起跑線不一,而市場機制運作資本開始運轉後,出現那種情況是非常自然的。於是就呈現了一種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關係。而這種剝削關係與民族勢力之間的關係形成倒掛,才形成了該書的議題。也就是說剝除種族層面的因素,出現那樣的情況並不意外,尤其是在那些國家這種勞資關係非常原始,與早期資本主義的情況相似,是無產者對資產階級的反抗。作者在這裡揭示的種族對於議題的煽動性,種族是問題的催化劑。這些階級衝突加上民族因素產生了巨大的放大效應,通過民族的煽動性,可以爆發出比階級更為巨大的能量,因為對於民族的認同似乎總是高於對階級的認同。這或許也可以解釋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所能達到的號召力:它將經濟上存在的問題添加上了民族主義,使得煽動性更加強烈,即使兩個問題可能都是幌子。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民族主義革命總是會比共產主義革命更多更持久更能成功。 
   
   其次在國際層面,全球化的市場造成了國際市場的互動,新興的市場顯然無法抵抗這種互動。這可以用依附論來解釋,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需要有大國進行市場的帶動,從而形成了國際上的依附關係。而那些國家往往隨著國家獨立、經濟上的剝奪感,民族主義一同新興。用華倫斯坦的理論來說,發達國家往往處在世界的中心,而邊緣地帶就是書中所提到的那些國家。世界以發達國家為軸心,對邊緣地帶形成相對的剝削關係。也就是說,後殖民化雖然消除了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那種殖民關係,但因為世界市場的建立,這種實質的剝削並沒有消除,反而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動更佳的嚴峻。縱使這也帶來了發展中國家的開發,但誰又能否認殖民時代對殖民地文明的發展作用呢?各國的獨立是民族主義對殖民的反抗的話,今天這種我們姑且稱之為新殖民主義的東西再度進行剝削的時候,種族因素興起而反抗也不足為奇了。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反美主義。另外,國際上市場剝削是對國內剝奪感的加劇。 
   
   分析完經濟層面我們來談談政治層面。亨廷頓認為「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目標,在二者的進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p5]。發展主義理論的弱點恰恰在於強調兩者之間的聯繫,而這種「雙管齊下」被廣泛運用於發展中國家的開發,這就造成了問題,加上種族因素更愈演愈烈。 
   
   書中提到的那些國家往往先後經歷了傳統政體被殖民的破壞,殖民秩序的撤離。這導致這些國家的「政治衰朽」,政府建制時間短、能力差,並不存在國家政治的制度化。用亨廷頓的理論來解釋,這都是「壞政府」。同時因為權力的尚未集中就進行了所謂「民主分配」,政治參與遠遠大於了可承受的範圍,形成類似普力奪社會。這樣看來,國家政治反覆在多數人的暴政、少數人的巧取豪奪之間動蕩也不難解釋了。這些社會中的權力集中在多數族群的菁英手中,他們一邊與少數族群進行經濟上的勾結,一邊對並未分配到權力的剩餘多數群體進行煽動。那些政治權力都在少數族群的國家就更毋須贅言。可分配的權力少而迅速擴大了政治參與,一個對少數族群壓迫的混亂局面也不難想像。但要注意的是「族群」這個因素可以使這些問題迅速激化,這或許可以解釋拉美相對於非洲、印尼的緩和。擁有所謂民主制度的國家通過選舉爆發,沒有的則直接通過暴力,族群中由經濟、社會產生的仇恨全部得到爆發。而選民與政客之間並非是理性選擇,而是純粹的操弄與被操弄,族群簡直就是操弄利器。 
   
   西方國家對於民主的輸入過於粗暴,無視了以上提到的事實。民主是普世的價值,但是我們不難從世界民主的發展史上找到相應的規律。民主不僅僅是制度的輸入,更是理念上的傳播,素養上的培養,循序漸進的對新一代人的政治社會化進行影響,而不是急著在眼前一代人上進行強加。 
   
   我試圖從台灣為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來進行分析。台灣在國民政府接受後,本省台灣人與外省大陸人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少數族群的經濟優勢、政治優勢。剛接受的台灣政治某種程度上也是未能制度化,權力未能集中與擴大,228事件某種程度是一種類似的族群間暴力抵抗。國民政府長期的戒嚴與白色恐怖從人權的角度值得批評,卻客觀上加速了政治的集中。而台灣通過較為形式化的選舉與黨外運動,能量的釋放相對緩和。解嚴後政治能量的釋放仍不是一瞬間的,之後推出的國安法仍是一種緩衝。這種相對緩慢的歷程一方面鞏固台灣經濟的成長,一方面也為民主意識的推廣爭取了時間。實行相對完全民主政治後,台灣也歷經了一定的陣痛,族群議題同樣被多次操弄,但近來相對緩和的族群關係,相對穩定的社會政治秩序,以及新一代在政治改革後所受到的培養,都使得現在的台灣政治大不一樣。 
   
   西方國家的民主,也是通過幾百年的抗爭、啟蒙所達到。而民主所需的一些條件在書中提及的那些國家顯然是做不到的。民主是好東西,民主不能不要,或許要通過一定程度的輸入,但民主要慢慢敎。簡單輸入體制是不夠的,也是極為不科學、不負責的一種行為。否則與多數族群結合就成為民粹,就成為了對少數人實行暴政的一種工具。 
   
   另外各國所擁有的文化也不可以忽略。更科學的文明輸出方式是應該更多去了解一國文化,切身去體會後提出一種解決方案,而不是通過一種單一簡單的方式。 
   
   作者在最後幾章中提出的一些對策在我看來確實非常合理,但是美國一貫的理想主義傳統對於某些理念的堅持,現實主義行為方式對政策的影響,能否使其改變?美國的一些措施並不合理,但是從美國的角度考慮,能不能真的認識到其中的不合理性值得存疑。美國在推行各種政策的時候,或許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錯的,是客觀上不利於其他國的。亨廷頓也指出美國在發展過程中或許過於順風順水,對某些困難缺乏切身的體會,美國在歐洲「政治集中化」的過程中選擇了脫離,而因此並未能理解到其重要性。[ [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最近國際政治依舊紛紛擾擾。南北蘇丹分裂,阿拉伯之春餘波未盡,敘利亞政局依舊撲朔迷離,歐債危機也逐漸挑戰,我們可以從書中得到不少對於相關問題的啟示。 
   
   蘇丹使用了分離作為解決方式,但是更多的國家是無法通過分離來做到的,更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問題複雜。阿拉伯之春帶來了一個中東國家的民主化浪潮,但是我們在看到舊政權倒台時,更為之後的發展擔憂。舊體制通過革命消亡後往往是整個政治制度的真空,可以說復興是任重道遠。況且西方國家將民主輸入後,是否會帶來心理上對其霸權的排斥,反而讓原教旨主義進入權力的真空?[myNote 1]作為「中心地帶」的歐美在過去的數年中經歷兩次金融危機,是否能繼續支撐國際體系?全球市場如果因此動蕩,那些國家是通過合作主義來進行經濟的重新統合,還是受到市場波及加劇矛盾?近期歐美政治左翼的回潮是否是對某些問題的反饋。 
   
   總之,《起火的世界》中所提到的現象,很多可以通過既有的政治理論來解釋,我在閱讀的時候時常腦海中閃現過這些理論。但是本書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種族。在很大程度上,種族能夠使潛在的衝突爆發,使一些原有的衝突加劇。而且這個因素在後殖民國家中尤為重要,並且同時在國際、國內兩個政治層面產生作用。種族的因素與市場、民主、自由之間的互動因素是我們之前比較少看見的。可以說種族是很多問題的放大鏡,西方國家的輸入機制在很多國家中都存在,種族這個因素使得這些很多問題更得到突顯。

myNote 1: Bingo.  This partly explains the rise of ISIS in Syria.  Islamic Fundamentalism fills in the hole of many souls.  Those people rejects Western democracy and fight against USA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